【社会实践】全球浙大校友行:“赤子·民心”路,以“乡土情怀”展乡村振兴蓝图——李星访谈实录

发布者:詹晨希发布时间:2023-09-08浏览次数:91

2023725日,浙江大学“全球浙大校友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江西分队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船滩镇石坑村,访谈当地的杰出校友代表李星,实地调研他任职石坑村支书以来开展的乡村振兴工作。

从九江站到石坑村,实践团历经三小时车程深入山区,随着路边建筑越来越稀少,原始的自然风景渐渐显露。走进石坑村,恬淡祥和的村落风景映入眼中,实践团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风景优美,人烟稀少”。

村里的生活条件并不算好,李星校友却选择回到这里,并把乡村振兴事业做得风生水起,靠的便是把“为民情怀”刻在心底,把“求是精神”的落到实处。

一、硕士支书:乡村也是大平台

2009年,李星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入职南京一外企并担任高管,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猪饲料研究,直到2021年高票当选石坑村党支部书记。从南京到石坑村,从硕士高管到村支部书记,李星割舍了许多外在的优渥条件甚至亲人的陪伴。作为武宁县艾才回乡号召的先行者,他迈出了这一步,就坚持走了下去。

如今农学专业的学生转出率高,毕业后从事工作大多不对口。当实践团问到李星为什么作此选择时,他谈到在历史上“农民勤劳,农村贫困”是客观现实,第一产业长期依赖反哺,处于需要政府补贴的弱势地位;但“乡村也是大平台”,如今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总书记强调的“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号召了众多新农人投身农业农村建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乡村发展机会众多,前景广阔。

在号召人才回乡这件事上,李星做了很多,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谈到后疫情时代城市就业创业机会压缩,而众多的农学项目在乡村易落地,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通过能人领办,达到个人、乡村和百姓的共赢并非难事。与李星同行的村副支书也是本科毕业,从学校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他也将要在这片土地上大施拳脚。

二、不忘村民,共同致富

支撑着李星回乡的,还有他的乡土情结。

1985年,李星出生于船滩镇石坑村,父亲是当地教师。学成归来后,李星时刻不忘村子的发展和村民的关切。一位村民患重病,夫妻二人前往上海治病,剩下孩子在老家,李星主动去资助他们的孩子读书和生活。村民流动资金少,他为村民办理无息贷款,带领村民入股集体项目,处处为村民考虑。在前往镇政府途中,李星看到路边的村民当即停下车,放下车窗亲切地与他攀谈,询问身体状况,眼神和言语都流露出真真切切的关心。

三、石坑四品,振兴指引

“党建有品牌,乡村有品味,产品有品质,村民有品德”,李星在介绍石坑村乡村振兴工作时归纳道,“这就是石坑四品。”

“党建有品牌”,就是通过三帮三促模式,即党员帮企业促发展、党员帮组促改变、党员帮邻促和谐,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帮助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邻里和谐。“乡村有品位”,就是在石坑村开展一系列的民生实事工程,通过修缮道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改善人居环境等措施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产品有品质”,即应用人工智能等进行温控环控,通过规模化、差异化养殖高品质黑猪,效仿伊比利亚半岛散养模式,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杂食放养,让每头猪的运动量日均十几公里,给产品创造了富硒、慢养、漫养等亮点,打造“猪哥亮”品牌,推动产业振兴。

“村民有品德”就是文化振兴,打造文明乡风,深挖本地优良传统,通过大学生“三下乡”支教开展德育教育。接下来计划依托高速开通的便利条件打造民俗文化街,修缮体育场馆,举办“村超”“村BA,开发民宿、农家乐等。

四、求是精神,落于言行

“求是”二字出自浙大校训,它对浙大学子的影响不言而喻。李星坦言,离校多年,许多专心知识已经忘记了,但求是精神确是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求是精神就是做正确的事,一方面要遵从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人民的意愿。”

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带领村民入股的生猪养殖企业,第一年就收入百万,受到了非常多媒体的关注。但他拒绝了许多采访,因为他清楚发展养殖业有风险,应该踏踏实实做好去得到百姓的认可。此外,他在进行乡村规划时坚持因地制宜,利用水库发展家鱼养殖,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号召农户种植高品质玉米,统一由大型超市收购,确保销路,稳定增收。李星成立的牧富养殖企业,以“诚信”作为企业文化,企业决策以符合大多数百姓利益为标准。

这次“校友行”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以更近的距离、更真切的方式了解到“求是精神”对浙大学子的影响。作为浙大校友,李星在乡村做支书,发展农业带动村民致富,结合实际办民生实事,让青春绽放在石坑村,谱写绚烂章节,是浙大学子学习的榜样。每一位浙大学子都将在“求是精神”指引下,与历史上灿众多若星辰的浙大人站在一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