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乡村振兴的图景中,政策是照亮方向的灯塔,那么科技就是助力前行的引擎。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学者对研究的热忱,赤子对家国的责任,行者对人生的思索……张剑校友身上有太多值得倾听的故事待人细细品悟。
【人物名片】张剑,浙江大学2018届生态学博士,现就职于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他们团队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相关事迹获得新闻联播栏目、新华社、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报道。
“你们好,你们好!你们就是浙江大学‘校友行’社会实践团吧……”一声亲切的问候开启了实践团与张剑校友的会面。张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亲和不失精干,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被晒得有些黝黑的皮肤又让人觉得他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几句寒暄后,张剑带领实践团师生走进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大楼,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流域生态学研究所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流域生态演变与驱动力、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接着引导大家参观他所在研究团队的实验室,生动的介绍了他们目前研究的油茶生态栽培与管理技术。简短的参观之后,大家在会议室内坐了下来,开始了一场严谨专业又不失轻松愉悦的访谈。
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生态学,从浙大校歌说起
说起与生态学的“缘分”,张剑回忆起本科在山东师范大学求学时上过的《生态学》课程,老师以一种自然顺畅、融合贯通的方式讲述课程知识点,这引起了他对生态学的兴趣;还有为期15天的野外社会实践,深入青岛崂山探索自然的经历让他在心中埋下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态学的种子;报考浙大研究生时遇到了他的导师陈欣教授,陈欣教授在生态学领域深耕多年,导师深厚的学术功底让他坚定了研究生态学的决心……
谈到对生态学的理解,张剑引用了浙大校歌中的一句话——“形上谓道,形下谓器”。“从某一角度来说,生态学研究的也是‘道’层面的东西,即事物与事物间的作用和联系……就喜欢这样形而上学的东西。”不曾想这一“喜欢”,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讲起他的专业领域,张剑仿若有一种如鱼得水的自在和悠然。他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诙谐的比喻向大家讲解了油茶的功用、繁育、发展前景等知识,比如通过“油茶-鸡”生态种养的方式解决油茶象甲虫害的原理、稻渔立体农业的内在运行机理。他的讲述让实践成员感受到了科研的那份纯粹快乐,在场者也不禁为他通俗生动又不失专业的讲解而入迷。
在场的实践团成员都是大一、大二本科生,正处于选择专业方向或职业道路较为迷茫的时候。面对如今社会上 “天坑专业”的讨论,同学们询问张剑校友的看法及建议。对此,张剑最先强调的观点是“时势易也”,即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现在的“天坑”可能未来某天摇身一变就成了大家争抢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张剑坦言,“天坑”在工作待遇或就业难度方面确有体现,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毕业生人数超过了领域需要,从而造成资源争夺和人才内卷。但对于真正具备本领、掌握知识的人,尤其是浙大学子来说,即使在 “天坑”领域也不必担心温饱;而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再往前发展,重点就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在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如果你真心认同你所做的事情,你就能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成就感。归结到最后,你发现,还是回到是否热爱与认同这个专业或工作的问题上来。”这番话中满是张剑校友的真情实感和深刻思考,相信也能指引许多处于迷惘中的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实现自我价值。
二、擎生态农业之笔,擘乡村振兴蓝图
2019年,张剑带着一身扎实的专业学识和技术,回到自己的家乡——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助力家乡发展高值化油茶生态种养、稻渔综合种养、芡实-乌鱼立体种养等产业,成功打造精品样板。
提起今年团队事迹被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的经历,他谦逊地笑说乃“机缘巧合”。
讲到在当地发展油茶种植的前因后果时,他介绍道,当时与好友陈功虎先生两人都有“想在乡村做点事情”的想法,在这种共识下他们一起投资租地把这个产业建立起来。起初当地油茶的产量很低,每亩地只能产5斤油。为实现油茶产量的提升,一是培育高产油茶苗,二是低产林改造,包括研发并施加专用肥料、养护传粉昆虫。在这些科学技术的运用下,低产老林的茶油产量达到了每亩地20斤。此外,通过在油茶林下套作其他经济作物,进一步改善了生态效益,提高了经济收入。
了解到目前高校积极开展劳育课程、重视实践教育的情况,张剑高度肯定了此做法,并讲述自己曾在过去六年里走过了11个省市,深入到水稻种植、油茶栽培区域对农户进行实地走访,在多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真切、深刻的认知。由此他鼓励同学们“学而时习之”,重视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掌握本领、提升自我。事实上,作为老师在教导自己的学生时,他也是这样做的。通过让学生自己组织分工、独立采访农户、收集有效信息,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世界,走出舒适圈,真正掌握有用的技能。
采访中张剑校友说的一段话格外动人:“国家培养一个硕士、博士,需要花费几十甚至上百万的资金,我们作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在这样好的平台上尽情施展才干,反哺社会,反哺国家……这样的人生是痛快的人生,也是有趣的人生。”他用行动追求着这样痛快、有趣的人生,也向更多人传递着这种价值观。
三、以“求是精神”作楫,划向理想的彼岸
此次“校友行”活动还有一重意义,即探寻“求是精神”对浙大学子学习工作乃至为人处世的指引作用,希望校友们的答案能让在校生对“求是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当实践团向张剑提出这个问题时,他说,一方面,在他的个人理解中,“求是”和浙大在某种层面上是对等关系。说到“求是”便会想到浙大,因而会在工作中处处以浙大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提醒自己“我是浙大人”。另一方面,他认为“求是”和“创新”在很多时候是紧密相连的。作为科研工作者,实事求是是做学问最基本的要求;在此之上则应该追求创新,“重复做前人做过的事情没有意义,有自己的创新点,才是做学问的可贵之处。”
接着,张剑以自己在疫情期间跨越重重关卡为抗疫队伍送物资的故事引出对“求是精神”的第三重理解:一份担当和良心。去年江西疫情爆发,他再次组织力量,给当地收纳重症者的医院捐赠物资……“说来有点不好意思,但之所以会去选择做这些,背后就有‘求是精神’和‘浙大人’的身份给我的动力。”
张剑校友对“求是精神”的理解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和思考,这其中有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有对科研的严谨态度,还有把家国情怀融入不懈奋斗的伟大品格。事实上,在“全球浙大校友行之旅”中,实践团听到了校友们对“求是精神”各有侧重的理解,但总有几条是一致的、不变的,包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包括勇担使命、开拓创新……这就是浙江大学带给莘莘学子的烙印,经久不衰,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