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全球浙大校友行:“求是·初心”路,以“青春之我”绘乡村振兴画卷

发布者:詹晨希发布时间:2023-08-11浏览次数:101

导语:在江西,曾经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美丽乡村图景,也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才人辈出盛况。现如今,从求是园到赣鄱大地,从“国有成均浙之滨”到“八山半水一分田”,在高校人才与基层乡村的紧密融合的大潮中,浙大学子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有作为。

 

人物名片:洪灿,浙江大学2015级土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西省2018年选调生,现就职于江西省九江市农业农村局。201811月份至20211月任都昌县徐埠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期间工作受到媒体多次报道。


(一)      心怀人民,引领人生方向

初次见到洪灿,实践团成员们都有些惊讶——他身着白色POLO衫,年轻且有活力,仿佛仍是一名在校学生。但他的沉稳的举止和不凡的谈吐也向我们表明,洪灿已经是一名成熟的机关干部了。

当今社会,大部分青年学子都选择向大城市集中,洪灿校友却成为“逆行者”,扎根基层。是什么让他走上这条选调之路?回忆起五年前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经历,洪灿坦言道:“最开始和大家一样,都比较迷茫”。他参加过各种宣讲会和招聘会,多次向各种企业投递简历,包括仪器分析与环保工作,也收到了众多企业递来的橄榄枝。同时,他也顺利通过了当年的江西省定向选调考试,这是江西省面向浙江大学第二批定向选调。

面对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洪灿最终选择了成为一名选调生。一方面是选调政策优厚,定岗单位离家较近,社会认可度较高;另一方面,他深知在全国教育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自己能在浙江大学接触到这么多优质的资源,不仅仅是靠个人的努力,更是靠社会的哺育,身为浙大学子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正如清华大学选调江西的前辈谢淘所言:“当初我从这片红土地上走出去,如今我选择将这颗种子播种在脚下这片红土地上,让它在基层的土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所以,洪灿决定成为一名选调生,回到了江西九江。

谈及对将来想成为选调生的浙大学弟学妹的寄语,洪灿校友着重提到三点建议。首先是要好好学习。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工作技能等其他方面可以在进入社会或进入行业后再学习,但基本的素养需要在校内锻造。其次要认真考虑工作适配度。对于想从事体制内工作的学生,他提议去参与校内的‘紫领’计划、‘黄土地’项目,通过社会实践提前体验,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需要什么技能。最后,也是洪灿校友认为最必要的条件,是拥有为民情怀。为民情怀是为百姓做实事的内生动力,就像他在《基层干部“平凡”不“平庸”》中写到的,“身处基层岗位的年轻干部,要常怀责任心和使命感,厚植为民办事情怀,始终以如履薄冰的态度干好本职工作,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无悔青春,于基层砥砺前行

此前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洪灿校友在《选调生要善破“工作困局”》中提到了选调生的“身份困局”:一方面其挂职身份易被基层干部和群众当成过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基层经验不易被基层干部和群众重视。如何破选调生的“身份困局”?大家现场再次询问了这个问题。对此,他给出两点建议:心要定、心要静。所谓“心要定”,是因为乡村的生活环境相比起大城市会有一定差距,初入基层可能会与自己过往的生活和其他同学同期的工作生活作比较。想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破除选调生的“身份困局”,就一定不能抱有这种心态,而是要主动融入当地,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学习当地的方言,倾听当地老百姓的心声,敞开心扉和大家做朋友,把基层生活当作自我锻炼的宝贵机会。而关于“心要静”,洪灿描绘了他在乡村工作时恬静、淳朴的生活场景——“傍晚去湖边散散步,看看晚霞,花草树木,还可以看人家放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晚上的星星特别亮,你在城市里那么多霓虹灯的情况下是看不到的”。远离了浮躁的城市生活,主动投入平实的基层工作,抱着一心为民的情怀,发现“基层的美”,这是洪灿校友一段珍贵而幸福的经历。

在讲述过程中,洪灿校友总是谦逊地把自己的经历一笔带过,比如“学习当地方言”“了解当地的老百姓”“办慢性病卡”等。但实践团通过查阅有关洪灿的报道,便能发现他在背后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敬佩感也油然而生。比如,为了能快速掌握本地方言,他经常走村入户,与村民聊天,请当地的村干部在旁边翻译,很快已能听懂大部分的本地方言,尤其熟悉工作有关的方言。在进入基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韩田村39户贫困户、136人,对全村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有了相当扎实的认知。洪灿在采访中说道:“基层生活平淡,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摆烂。”他也在《基层干部“平凡”不“平庸”》一文中写道:“年轻人作为基层工作的新鲜血液,既要心无旁骛地低头拉车,也要学会抬头看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学习最新的政策文件,掌握最新的咨询热点,跟进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增长自己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基层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练兵场。只有不断磨砺意志、增强本领、提升能力,才能像洪灿校友一样,用基层几年平淡时光书写青春的精彩答卷。

(三)实事求是,闪耀求是光辉

近两年,求是学院每年三到五月都会举办“求是精神与我”主题教育活动,旨在引导一年级学生深入认识求是精神、凝聚思想共识、明晰青年担当。走出校园,实践团成员们想了解对于洪灿这样已经离开校园、深入基层工作多年的校友,在经过学校的考验和社会的磨练后,对于求是精神有什么样的见解。洪灿直言:“求是精神对于我们机关干部来说就是追求实事求是。”一方面,要响应中央的号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杜绝“虚假工程”、“面子工程”等;另一方面,求是精神对干部来说就是要一心为民,“更多考虑现实情况,做好民生实事,不搞‘假大空’。”

洪灿校友的话语处处流露出他笔下“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深厚情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满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关切,磨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品性,坚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心怀人民,在洪灿校友这里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要用行动证明的铮铮誓言。

蓝田学园“全球浙大校友行”暑期社会实践团

“发展新型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分队

/黄尧 图/朱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