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韵——百年秤店,匠心传承
秤,简单实用,在过去的日子里,无论是街头小贩,还是店铺掌柜,都会用上一杆木秤。古时,秤是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工具。同时,秤代表着公正,正直和公平,这正是中国核心价值的体现。
在小城临海紫阳街153号,坐落着一家百年老店,在许许多多临海人眼中,它是童年的回忆,也是台州府城秤史的缩影,那就是蔡永利秤店。如今守护着这家老店的主人,正是永利秤店的第五代传人蔡雪贞。
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蔡雪贞师傅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秤店的历史和概况。蔡永利秤店,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至今已有156年的历史。共经历了五代人的守护:第一代蔡永利(生卒年佚)、第二代蔡源才(生卒年佚)、第三代蔡焕金(1887-1972)、第四代蔡国煜(1919-2004)、第五代蔡雪贞(1955- )。永利秤店自创办后,经历了木杆秤、机械秤到电子秤的演变,其制作技艺一直沿用古制。但在木料的选料、结构和衡量标准上见证了木杆秤的演变。一是秤杆,早年采用本地山区的山茶、山乌珠、岩红等硬杂木,现在选用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铜杪树;其次是秤花,经历16两一市斤、10两一市斤,一直到1985年采用国际通用的公斤制;三是秤砣,从早先的石头秤砣,到现在用铁铸秤砣。1935年,蔡永利秤店并入临海县手工局秤社,第四代传人蔡国煜成为该社职工。改革开放后,蔡国煜在原店址重新开设“蔡永利秤店”。而现传承人蔡雪贞师傅,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技艺,四十多年来,一直坚守着紫阳街小小的木杆秤店,坚守着这块逐渐被淘汰的行业。2009年,永利木杆秤制作技术被列为省非遗保护名录。
正所谓象天法地一杆秤,木秤虽不如电子秤精确,却承载着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多次探访紫阳街,深深的被手工制秤的魅力所折服——在制作流程上,永利木秤制作精巧细腻,工序合理严谨,做工精湛独特,凝聚着木杆秤传人的聪明智慧,匠心独运:制作木杆秤大体有定秤杆、打光、镪秤杆、衡定刻度、打秤花、钉秤花、压秤花等七个流程;其制作从原料加工到制作出售,共有几十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精湛的制作技艺,如削、刨、磨、镪、钉、包、钻、剪、擦、抹以及刻度、算刻度、凿字刻画秤花等,全靠口头传授习得。制秤这些精细活儿的掌握,得益于父辈的言传声教,更关键的是自身觉悟和实践。同时,在秉承传统手工工艺的框架下,永利秤店更是推陈出新:在秤店里“十二生肖平安秤”、“三面无私公平秤”、“福禄寿星十六两”三把工艺秤都是蔡师傅亲自设计并制作的,这些手工制品经过蔡师傅的设计和改良,注入了民间百姓美好的祝福以及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气韵,显示出了更蓬勃的生命力。
谈及自己家的木秤,蔡阿姨自豪地说:“做木秤是家族的一种传承,我有责任要传下去,而且我们家的秤做得好,这么好的手艺可不能失传。现在的电子秤很多,但它们不像木秤一样有着许多丰富的寓意。比如说在喜结良缘时,新郎用秤挑开新娘的红盖头以求白头偕老;在欢庆佳节时,亲戚们互赠秤以求亲上加亲;在乔迁之喜时,人们赠秤以求地盘稳固;喜得贵子时,人们赠秤以求聪明伶俐;年轻朋友相聚时,赠秤以求称心如意、鹏程万里。并且现在的木秤的木材是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做工有所改良,看起来更加的精致。”这一番话也令我们深思,电子产品固然好,但手工产品的精致和承载的文化寓意,是难以取代的。
在采访的最后,蔡师傅同样向我们表达了她对永利制秤技术传承的担忧。作为唯一的传承人,蔡师傅并不想让这门手艺“失传”,但又对现状无可奈何。因此她希望能够借助我们年轻一代的力量,好好宣传这一门手艺,让这门手艺能够被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解到。
回去的路上,紫阳街道,门板吱呀,古城旧巷一年一年的光景从容地在缝隙间流走,小城的日子简清明朗。我们又仿佛看到永利杆秤店里,蔡师傅倚着老旧轩窗,听窗外落雨飞花,她的目光落在手里的秤花上,一刀一眼,一眼一刀。永利秤店里小小的门扉里,有长长的历史,如翻开一本泛黄的老书,里面有几代人的老旧故事,不惊心但令人动容。
冯欣恬
2018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