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而不腐,推陈出新————记木版年画传承人郭春荃专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8-20浏览次数:35

  有这么一群人,不慕名利,隐于市井之中,只求让后人能够近距离接触到传统文化之精髓;他们,就是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今天,我们有幸拜访到了东昌府区木版年画传承人郭春荃先生。

  初进小院,映入眼帘的是一间不大的展厅。抬脚迈入其中,一张方桌、几把刻刀,一幅尚未雕刻完成的飞仙刻板,再加上墙上、展柜中摆满的年画,都在诉说着这个小院主人所走过漫长的木版年画学习、制作、创新之路。

  老先生说,与其他地区的年画类似,我们东昌府的木版年画也可以分为刻板与印刷两大部分。但是,除了特色鲜明的年画形象之外,我们还拥有由伐、支、挑等刀序与出渣等整理工序组成的刻板过程以及拥有“双拉”这一特殊工艺的印刷过程,这也是我们的年画得以与众不同的核心所在。

郭老师带队员们参观工作室

  谈到传承,老先生颇有心得,在他的工作室中,不仅张贴着秦琼敬德、麒麟送子、战马超等代代传承的作品,更是将“老天爷”、“灶王爷”等前人张贴于房前屋后,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期望的经典年画装裱成册,供人收藏与怀念。以先生的话说:“这些年画都经历了千年的磨练,我们作为后人理应将它们收集、汇总起来,更应当将制作这些年画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而谈及创新,老先生就更有心得了。民间传说、古代故事以及所经历的过的一些人和事,都为先生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梁山一百单八将、济南趵突泉、民间故事中的玄女以及毛主席像,这些在传统的木板年画中未曾出现过的题材,都在先生的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而郭先生历经数月创作出的“运河聊城”版画,以东阿阿胶井、山陕会馆、运河博物馆、光岳鼓楼、山陕会馆等聊城特色文化景点,环绕“运河聊城”四个大字,各部分独具特色而又和谐统一,展现出聊城文化之底蕴,最终被政府所买下,作为聊城市旅游文化的代表之一,也算是拥有了完美的归宿。

到达时郭老师正在刻制的作品《胭脂化凤》

  当问及如今的生活状态时,先生表示政府的重视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除了自己进行刻板的构思、雕刻、印制之外,平时也会经常有人来装裱字画或者定制刻板,自己每年也都会酿一些酒,带一带徒弟。先生还表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年画并参与到其中来。

  总之,今日对先生的采访,使队员们对木版年画这一传统项目的了解更进一分,老先生面对生活、面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无数像先生一样的传承人的坚持下,我国的非文化物质遗产一定能够生生不息,并且以更加创新的姿态发展下去。

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赴山东聊城木板年画调研宣传实践队

2017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