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浙大‘一带一路’社会调研甘肃小分队”围绕“重走丝绸之路,感受中西交往历史新篇章”主题,经兰州-张掖-嘉峪关-敦煌一路,参观博物馆与历史文化遗址,考察风土人情,沿途社会调研,见证古老城市的历史新变化。
学习参观 了解甘肃兰州历史变迁
为了了解甘肃的历史文化风貌,小分队上午前往参观作为藏传佛教代表的兰州白塔寺,感受西北的风土人情。下午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参观“红色甘肃”主题展馆,体会甘肃省的共产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事业的发展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参观“甘肃彩陶”主题展馆,馆内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交相辉映,感受甘肃省的彩陶文化和类型众多、器型丰富、制作精致、图案绚丽的彩陶;参观“甘肃丝绸之路文明”主题展厅,透过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的文物,感受甘肃省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和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同样也参观了“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包括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分展厅,感受甘肃省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所形成的遗址遗迹和三趾马、黄河古象、马门溪龙等河西地区的独特生物化石。
读书行路 实地考察地质气候多变的张掖
张掖属于汉河西四郡之一,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张掖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雪山、草原、碧水、沙漠尽在其中,可谓集自然之灵秀。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这样的佳句。
实地考察张掖多变的地质气候,小分队上午前往了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它位于祁连山北麓临泽、肃南县境内,分布面积约60平方公里。空旷曲折的山上没有任何植物,放眼望去,各色层层叠叠的岩石和碧蓝又云朵堆积的天空相连接。站在每一处木梯的最高点,你所要做的仅仅是放空自己的神思,沉浸在那种天人合一的美景中。若想象力更丰富些,你更能幻想在几千年前中原和西域的丝路上那些远望成一线的骆驼商队,穿着艳丽纱裙半遮面的婀娜女子和中原儒雅的贵族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除了烈焰般的陡峭山丘,还可以看到呈白、灰、黄、绿、紫等多种色彩的彩色山丘。虽然色彩斑斓,但是却又层次分明,绵延不绝的山丘起伏跌宕,每种颜色都呈带状分布在山丘上,如彩色的丝带环绕着仙女一般,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现在眼前,的确不愧张掖七彩丹霞奇险灵秀之称。这不是一片让人第一眼爱上的惊艳之地,它只是永恒地用它宽广的胸怀迎来和送走一代又一代中国大地上的人群。
体会佛教的进入 中西文化交流之张掖佛教的不同面貌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从干旱的丹霞地貌来到了祁连山脚下的马蹄寺,可以遥望到山巅的银白,雪山脚下是茂密的草原,气候阴凉湿润,宛如江南。马蹄寺是与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并称的河西三大佛教艺术宝库。马蹄寺石窟群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约1600年的历史。“三十三天”景点以7层21窟呈宝塔型开凿于悬崖峭壁,险峻陡峭,几乎要三跪九叩才能登顶,正因为艰难与安静,方才有了虔诚的味道,见到那与大乘佛教迥然不同的佛像,绿度母,颇有一番印度佛教的韵味,而远方的白塔与喇嘛又似乎更明显昭示此处的藏传佛教的信仰。与之相对的是张掖千佛洞,也叫悬空寺,山壁之上凿出石窟安放佛像,其中的佛像则是完全的大乘佛教的样貌。千佛洞外是传统的寺院,僧人或往来其中,或安坐,一派静谧,寺院之中甚至栽种了牡丹,让人错觉到了洛阳,而千佛洞中的飞鸟瞬间飞过,眼前景象与传统融为一体,富有禅意。
在马蹄寺之后来到了大佛寺,张掖作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重要据点,保存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迹,尤其是佛教寺庙和文化遗址。大佛寺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为西夏的国寺,西夏太后常居于此。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诞生于此。虽然几经整修,寺庙名字也有多次变化,但是因为大佛殿中有长34.5米的卧佛,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像,因此被称为大佛寺或卧佛寺。卧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两侧有优婆夷、优婆塞及十八罗汉等塑像。集中体现了张掖地区悠久的佛教历史和独特的佛教文化。
(文/ 钟灵、张浩森 浙江大学甘肃小分队“一带一路”沿线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