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寄畅园——记云峰学园赴江苏省苏州及无锡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7-22浏览次数:501

2014713日,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赴江苏省苏州及无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访了无锡寄畅园,寄畅园是江南著名的明代山麓别墅园林,也是无锡地区唯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寄畅园元朝时曾为僧舍,名凤谷行窝,明朝时扩建。全园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

 

 

 

我们参观了凤谷行窝、邻梵阁、美人石、郁盘、知鱼槛等20多处景点。寄畅园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名凤谷行窝。秦金卒后,园改属其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秦耀所有。秦耀系东林党人。万历十九年,秦耀因其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归乡,回无锡后,因朝政失意,罢官回乡,心情郁闷,所以就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 乾隆十一年,族议惟是园亭究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将园内嘉树堂改为双孝祠,寄畅园为祠堂公产,故又名孝园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谓的“意境”。寄畅园的空间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实中见虚、虚中见实”的虚实相生的思想意境,在寄畅园的空间布局上,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例如,穿过含贞斋,来到九狮台,始有山穷水尽之感,然而从九狮台处一折而变的豁然开朗,锦汇漪由此映入眼帘,从而造成“虚中见实”之效。“形神兼备”也是寄畅园造园的宗旨,寄畅园的山石景观并非是对自然物的简单模拟或翻版,而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它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标准。寄畅园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同时也包含了与天地亲和的理想美、与环境互动的生活美以及与情感共鸣的融合美。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而且促进了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与映衬。在寄畅园里感受它的人文、历史、环境,我们“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赴江苏省苏州及无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被它的魅力深深的动容了。 

 

 

 

寄畅园是一个注入了历代造园者太多智慧和心血的巅峰之作,一个完全可以传之百代永远被人阅读的精品。而更重要的是,寄畅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一个有灵性、有情感的生命体,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它。在这里,我们小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赴江苏省苏州及无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感到了寄畅园鲜明的特点,个性化强,充满了文人趣味与意境,同时也实现了建筑美、人文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今天的许多园林,只是一味地模仿或追求西方现代派的园林样式,从而失去了其作为传承地域文化与艺术载体的作用。他们应该要像寄畅园一般,把人文、历史、环境因素更好地融入现今园林中。

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赴江苏省苏州及无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1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