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云峰学园赴余姚四明山书画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伍的小伙伴们对书画院的众多馆藏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对重点藏品做了深入研究。通过书画院艺术顾问潘勇老师的帮助,同学们针对书画院中的几幅重点书画作品做了从背景典故到构图布局的完整资料介绍。同时,同学们还对书画院内的众多馆藏进行了分类,根据书法、画作、玩器等类别一一归档并添加了简要介绍。
首先,潘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幅楷书作品《棋经十三篇——论局篇》,由围棋史上第一个女性九段棋手——苪乃伟老师创作。所谓“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不分家,中国古典艺术往往能跨越不同领域创造出艺术上的通才来。这幅书法作品行楷清劲,神采流溢,同时又稳重匀称,在均衡的结构中带着恣意挥洒的内在情怀。而不远处的《徐宗彦四仙子图序》作品则又是另一种风格,中正的欧体行楷扎实精整,秀雅可人,在规整中又带着些娟秀的气质。
看罢书法作品,潘老师又从中国山水画的不同层次向我们介绍了几幅优秀的山水作品。“中国传统画界有种说法,人物、山水、花鸟,最难的就是人物的描摹勾勒。”潘老师介绍说,“这幅《神农图》山水清秀,人物逼真。仅仅从野树、流水、神农手间的一枚茶叶以及周围的大量留白,就构造出作者内心所想表达的神农形象。”在中国画中,逼真写实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画作整体带给人的深远意境。即使是受到西方科技冲击的今天,受到一定影响的中国画家最为讲求的仍然是隐逸清淡的意境之美。
最后,老师特别引用了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也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潘老师说:“‘造化’,即大自然;‘心源’,作者内心的感悟。艺术创作往往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现实,就在于它的非模仿性。艺术作品更重视体现主体的抒情内在,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在这秀美清峻的四明山水间,我们似乎也能与周围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体悟传统艺术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灵境界。
四明山书画院
文/ 诸卓宁
201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