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8日上午10点,浙江大学云峰学园社会实践团队——重庆红色旅游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重庆市渝中区曾家岩50号参观周公馆。
重庆曾家岩50号,原来是重庆人赵少龙的宅第,为一栋两楼一底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有两个天井,房屋21间,面积约882平方米。因历史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城区内的部分办公机构驻地。在1961年3月,成为国务院列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庆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
1939年初,南方局考虑到办事处住房紧张,而曾家岩地处市区,靠近国民政府,会客访友和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十分有利于开展工作,邓颖超遂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用了曾家岩50号主楼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对外称作“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

社会实践小组在周公馆合照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一些有趣的现象:在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是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而左边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周公馆的内部环境也非常有趣,主楼的底层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为南方局租用,其余分别租给了时任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主任秘书刘瑶章和国民党上层人士端木恺以及时任重庆市市长贺耀祖的夫人倪斐君领导的“战时妇女服务团”。这样就形成了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个院、共住一栋楼的有趣现象。住在这里的国民党人士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人员共同进出一个大门,不失为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尽管曾家岩50号周公馆的内外环境如此复杂险恶,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八年如一日,支持战斗和生活在这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和巩固而不懈努力。
1947年2月28日深夜,国民党重庆当局突然出动数百名军警宪特,武装包围了这里,无理查封了周公馆。全国解放后,周公馆回到人民手中。195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在这里筹建纪念馆。1958年5月1日,与红岩村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共同建成红岩革命纪念馆,对中外广大观众和游客开放。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这里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队员王喻通在在周公馆
岁月流驶,城市变迁,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历史痕迹被冲刷殆尽……然而历史却在这里驻足,曾家岩50号“周公馆”小楼,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屹立在嘉陵江边,静静地诉说着、散发着历史的味道。只是今天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门前,再也看不见当年那条狭窄而幽静的石板小路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曾家岩广场。广场中央塑着一尊周恩来风雨兼程、辛勤奔走的全身铜像。“曾家岩上宅,此日自由开。吸力无穷尽,人群不断来。”曾家岩保留的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信仰!曾家岩50号,向世人展示的是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