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走访特殊家庭,触动心灵大爱——记丹青学园赴新昌育才学校暑期实践团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8-05浏览次数:455

   关注残障儿童,走访社区的调研活动是我们丹青学园赴新昌育才学校暑期实践团队的活动至开展以来最为重要的一项。我们不仅与钟楼社区居委会、新昌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进行合作,也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和走访对残障儿童教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在走访中为他们送去了我们的爱心。

723上午820分,团队的八名队员提前集合完毕。队员将各自准备的书籍和提前购买的水果进行整理,为走访两户家中有残障孩子的特殊家庭的活动做好前期准备。居委会工作人员把我们的横幅高高挂起,红底白字“关注特殊儿童,携手美好明天”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走访特殊家庭(一)

840分,我们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第一户残障儿童的家庭,姚凌波的家。姚凌波今年十四岁,家中有四口人,其中她还有一个十岁的弟弟。我们进门后之间姚凌波坐在电视前的长椅上,她的跟前摆放着一架复健器。虽然她不能向她弟弟一样热情地招待我们,但脸上纯洁而稚嫩的笑容依然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温暖。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姚凌波父母都在上班,平时弟弟上学时只有其独自在家,楼下的邻居爷爷也会时常照看她。她的病情是由于出生时大脑缺氧,导致其无法正常行走,并对学习阅读能力造成一定影响。看到姚凌波这么阳光的微笑,我们队员都很不禁坐下与她攀谈起来,丝毫没有生疏感。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由于行动不便,在校很难自理,加之病情对阅读能力造成的影响,姚凌波小学一年级辍学在家,所以她只能进行简单的拼音阅读。但由于她平时常与人交流、坚持通过电视等途径了解世界,所以我们和她交流并无障碍,她标准的普通话也不禁让我们称赞。

姚凌波是自强的孩子,由于父母都要工作,她的自主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她骄傲地对我们说:“有时爸爸还打电话回来,让我自己准备午饭呢!”当谈及学校生活,看着弟弟兴高采烈地给我们猜成语,从她落寞的眼神中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遗憾。平时独自在家的生活确实让她感到孤独或者恐惧,她多么希望能再回到课堂上汲取知识、和朋友聊天玩耍。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们与两个孩子开始玩起了游戏,相互出脑筋急转弯、比赛转呼啦圈、报数字游戏、表演节目。这近一个小时的交流让我们摆脱对残障儿童的异样眼神,反而多了一些浓浓的温情。

 

    

走访特殊家庭(二)

我们走访的另一户特殊家庭,王鑫家的气氛则略显不同。我们走进王鑫的家,家中没有很多的摆设,只有一些日常必备的家具和电器,王鑫坐在房间的椅子上。她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孩,眉目清秀,然而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肌肉萎缩剥夺了她本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的快乐充实的学校生活,使她不得不在初中辍学回家。如今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肌肉萎缩不仅使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手脚、无法正常行走和拿东西,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她的说话能力,我们很难与她进行语言沟通,而平日里她无法说话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就只能颤抖着手指在键盘上一个一个字地敲出她要说的话。

家中是王鑫的母亲在照顾女儿,母亲瘦骨嶙峋,脸上隐约显现出疲惫与苍老,但对我们的来访依然十分热情地接待。王鑫的母亲向我们阐述,王鑫的爷爷和父亲也同样患肌肉萎缩症,其父亲从三十几岁开始患病无法工作,便一直在家多年,如今女儿行动也无法自理,只有靠母亲一人在家照顾丈夫和女儿这样两个一级残疾的病人,收入只有父亲的一点部队补贴,也无法外出工作,甚至连短时间出门买菜都是一件困难的事。甚至夜里为了照顾丈夫和女儿,时常要奔走在两个房间之间,几乎没有能够安然入睡的时候。

王鑫总是和妈妈说,想要回沈阳,那里有曾经一同治过病的朋友,她真的很希望自己能与别的孩子一样,有能够一起玩耍、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喜悦和悲伤的朋友。母亲十分感谢我们的来访,能让女儿多接触一些同辈的伙伴,也很久没有见过王鑫脸上如此的笑容了。

在母亲向我们介绍情况的同时,我们注意到,王鑫一直颤抖着无法伸直的手指,困难地翻看着我们带去的书籍,她挑选了一本《格列佛游记》,一页一页很仔细地低头阅读,虽然手中的书多次滑落,虽然每翻阅一页书都要花去很长的时间,但她依然面带微笑,或许是久违的书香和文字让重新感受到了曾经与课堂、与书相伴的美好。我们还扶着王鑫站起来一步步慢慢走路,帮助她恢复锻炼,还把她的QQ加入到我们的实践活动小组群里,大家一起和她聊天解闷。

这样一个家中有两个一级残疾的家庭,全靠瘦弱的母亲来维持,生活实在很艰辛,或许我们从未遇到过这样大的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处境,无人不会感到同情和痛惜,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公益队伍来关爱这些特殊家庭,也希望针对残障儿童的教育模式能够被探索出来,并对他们的教育和学习有切实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