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念想化为一季的落叶,随风儿渐渐飘零;今日的感动如同摇曳的风铃,清脆动人的乐声久久响彻心灵。
(一)
和书打了十多年的交道,逐渐意识到,并非叙述复杂、抽象的长篇大论就是好文章,纸上的东西,简约形象,才可谓上品。复杂冗长抽象的表述本身不是目的,那是为达到凝练准确形象而走的坎坷的路、艰辛的摸索。文字、经历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有化为记忆,刻骨铭心有所触动,才能发掘出文字、经历的价值,故只有内心有所触动,复杂冗长的文字不必刻意追捧,丰富的经历不必刻意追求。或许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每个人的意图不同,每个人的态度不同。于是,相同的事做得参差不齐,事情的价值变得参差不齐。当你真心投入,去体验,去体恤时,朴素,也会散发沁人的幽香,平凡,也会映射奇异的斑斓。
(二)
大学可以完完全全属于你,也可完完全全不属于你,身在我的大学,大学便是我的生活。并不是在任何时候,生活都属于你,由你自由驾驭。只有当你井然有序地安排了生活,让大学的每一次实践都有意义,林林总总的意义,大学才完完全全属于你,而这一切都要求你有一个清醒的头脑,高瞻远瞩的头脑。在大学,千千万万种小生活构成了不属于任何人的生活情景,你若无心无意,稍不留神,你就会被吞噬,失去自我,随波逐流,成为任何一种生活的附庸,到那时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呢?
(三)
当我在那一刻急促地闪念一想,便冲锋般地拨下一个有一个号码,像机关枪扫射般告诉茫然无知的他或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组队回访故地,我未曾想到无原则和道义的纠纷和争执会尴尬地产生,棘手的问题让你难以抉择,让内疚、负罪感、抑郁、难过积淀于心,让失落和痛苦伴着难眠的夜笼罩心田。我不知道这一切终究归咎于谁,但作为先行者的我,岂能销声匿迹?
的确,我已强烈地感受到,在大学,你不是一棵受庇护的草,而是一棵独立的树,以后也永远是。责任第一次被捧显得老高,从现在开始这是必须的,也是永远的。记得有无数人袒护的过去的我,而今已成为历史的雕塑。抉择、践行、痛苦、抑郁,你的所为所感,只要是你的,都是你的。
(四)
大学是物质上的大学,更是精神上的大学,精神上有大学可谓是真正的大学,否则和披着羊皮的狼又有何区别?
(五)
渐渐地,我发现行走在大学的校园里,大可不必走人人都走的路,只有选择自己想走愿走的路,才会走得踏实,走得幸福。
(六)
大学是浩大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一个特殊的缩影,这个缩影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某一年龄段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青春的基调、大学轻松氛围的充斥、脱离紧张岁月繁重压力的束缚的快感、对未来的懵懂----似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描写是那个年代的写照,这个年代的向往,以旁观者的视角细致窥探大学青年的生活,察觉到更多的是含蓄的颓废、糜烂、无知,行内人用“重口味”、“成熟”加以形容,当然,这也许无可厚非罢。
表面上,大学更像是娱乐的舞台,或许是因为娱乐更通俗可感,更会引起人本能的欢悦和快感,而正因为此,大学青年更加靠沉迷于浅显、受人追捧的娱乐生活,而渐渐对学术、知识变得木讷、无语,学术、知识的追求者似乎退隐出大学的主流舞台,藏匿于一些幽静的角落。学术的声音湮没在娱乐的欢呼雀跃声中,清新真切的色调被浓郁浮华的色彩掩盖,我开始怀疑《雅典学院》也像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一样虚而不实。
昨日的记忆化为土壤的气息,今日的乐声回荡在耳畔久久不能平息,嗅着,听着,感受着,感受着,感受着……
(文/王楠)
应生1114团支部
2011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