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浙江大学赴江苏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参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8-26浏览次数:110

  早晨8:35,我们浙大实践小分队一行5人坐上了前往茅山的客车,正式开始我们的红色寻访之旅。

 

  第一个目的地是茅山"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纪念碑建成于1995年,每一个尺寸都有着其深刻的含义:纪念碑宽6米,高36米,须弥高3.13米,寓意镇江市全体共产党31.3万人;碑身高28米,寓意新四军第一,二两个支队来自南方八省健;碑前有317级宽16米台阶,每组50级,寓意抗占胜利50周年;6组寓意6月,最后17级是17日,寓意6月17日是新四军韦岗处女战胜利的日子。

 

  我们拾级而上。纪念碑的高耸让人萌生一种敬畏感。在刺眼的阳光下,汗水早已湿透了我们的衣襟,手在额头上一抹,就会甩出满手的汗水,滴在地上,眨眼就不见了。可是,这与革命先烈曾经面临的苦难比,又算得了什么?带着这样的思绪,我们的心情逐渐沉静下来,每向上一步,就更崇敬一分,就这样坚持到达了纪念碑前。

 

  碑体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碑阴刻有 “一九三八年五月,奉中共中央之命,新四军东进苏南敌后,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在陈毅,张鼎丞,谭震林,粟裕等领导下,五万兄弟踊跃参军,浴血战斗五千余次,毙伤俘敌四万多名,七千将士壮烈捐躯,其勋劳业绩,彪炳史册。值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特立此碑,永志不忘。落款为中共镇江市委员会,镇江市人民政府敬立。”

 

  或许是先烈英灵犹在,茅山“抗战胜利纪念碑”有着“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世界一绝”。许多建筑学家、声学专家对此奇特现象多次研究,仍未达成共识。随着和平岁月的延续,燃放鞭炮已经成了茅山旅游的必选项目,而我更愿意相信,在洞天福地的茅山脚下,是那些为了抗战胜利而牺牲的先辈们依旧保佑苏南这片土地,依旧震慑着任何敢于挑衅中华民族的敌人。

 

  接着,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外,雪松环绕,绿茵似毯,平整的草坛之上分别陈列着当年新四军在茅山抗战期间使用和缴获的各类飞机、大炮等大型武器。纪念馆中的史料真实系统地反映了以茅山为中心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当年新四军使用的物品,主要负责人的照片、油画和蜡像等则生动地再现了新四军和苏南人民抗日斗争的真实历史。游人均为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所感染,无不感慨万千。

 

  离开纪念馆,我们的红色寻访活动也画上了尾声,而我们对先烈们的追思不会结束,对美好生活来之不惜的珍惜不会结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更加不会结束。

 

 

 

 

 

工信1005

                                                      张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