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回溯时光,感怀革命精魂——红色寻迹之走进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7-13浏览次数:432

 

【红色巡礼】宿有“浙江延安”之称的平阳县山门镇、凤卧镇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浙江省委的活动中心,是曾山、刘英、粟裕等同志创建的浙南革命根据地之一。我们浙大学子一行八人于七月六日赶赴浙南革命老区平阳,毅行、酷热、疲累、暴雨、虫咬、迷途,克服诸多困难,先后走访了浙江省中共一大旧址、北上抗日出征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及纪念园,将步伐迈上红色旧址,缅怀革命先烈,心中感怀颇多。

【走访时间】201176-7日(调研人员:夏青青、夏之舟、王涵、宋佳薇、谢蕾蕾、林飞帆、卢伸、周相廷)

一、烈日里、风雨下,走进浙江省一大旧址

在平阳凤卧镇一个不起眼的小山上,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浙江省中共一大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一大旧址是一个普通的两层木质建筑,可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屋子里,与会代表决定了浙江革命的重大事项,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小木屋的意义因此而显得非凡。这就是我们平阳行的主要目的之一——走访浙江省中共一大旧址。

平阳的夏天炎热异常,我们小队为节约时间,决定在午后1点冒烈日上山寻访,并选择沿着石阶路步行上山,体会革命精神。山上太阳直射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猛烈,没一会儿每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又因为山路草木茂盛,加之虫蚁肆虐,让我们的上山之行更显艰辛。在错综复杂的山路摸索后,我们终于走到中共一大旧址,带着疲惫的身躯和激动的心情登上石梯,一大旧址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同时出现的还有一对老夫妇,他们就住在旧址旁边的木板房中,几十年如一日的打扫保护着旧址。在上山途中我们喝完了带来的矿泉水,只能跟他们讨水喝,他们二话不说就接了山水给我们,还拿出蒲扇为我们扇凉,喝着略有甜味的山水,我们感动了许久。

一大旧址至今保存完好,留有当时代表们用餐的食堂、秘书处。楼上就是代表们开会的地方,能看到长了青苔的瓦片,矮矮的屋檐下放着整齐的椅子、讲台,还有一面鲜红的党旗,这样的场景让我们联想到当时的开会的景象,所有人都沉浸其中,想象那个革命的年代,深刻体会我们前辈们付出的巨大。

再往上走,刚刚建成不久的中共一大旧址陈列馆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陈列馆里详细叙述了浙江省一大的历史,1939721日至30日,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先后在凤卧的冠尖山与马头岗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6人,列席代表5人,刘英同志代表浙江省省委致词,作政治报告。在这块山清水秀的土地上,代表们在这幢小木屋里开会整整十天,《目前抗战形势与浙江党的任务的决议》、《告全浙民众书》等13个文件相继讨论通过,以刘英为书记的中共浙江省委选举产生,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的代表得到选举和委派。这次省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使浙江党组织团结成一个统一领导核心浙江省委、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基础,对整个浙江的革命斗争影响深远。我们了解到原来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和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竟然发生了如此大事件。

走出陈列馆,天气阴沉下来,大雨毫无征兆的倾泻而下,在雨中我们合影留念,记录下了这一时刻。

 

二、 踏访红色土地 领会革命精神

出征门前,故事良多

经过一夜休整,我们又精神抖擞地踏上红色寻访之旅,七月七日早晨我们辗转至平阳山门镇,参观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山脚下绵延开象征着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红旗长廊,上刻有“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醒目的大字。拾级而上,我们首先来到北上抗日出征门。据当地人介绍,门楣上 “北上抗日出征门”七个大字是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题写的。69年前,就是在这里,红军挺进师五百将士在粟裕将军的率领下,在平阳山门这块山坡上整装出发。

出征门两侧竹林掩映,门后石阶延伸至矗立在山顶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仔细一数,竟值得玩味:这三组石阶每组都不多不少有38级,后经查了解到此寓义1938318。当日,由红军挺进师改编的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主力部队,由粟裕将军率领,从山门街出发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山门万人空巷,欢送子弟兵出征。人们为红军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十里外的梅岭亭。

瞻仰主碑,领会红色精神

挺进师纪念园阶梯扶摇直上,伸向巨大的纪念广场。纪念碑直插云霄,碑上气魄雄伟的碑身大字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我们细读挺进师纪念碑碑文,在高耸直立的碑前久久伫立,在一片静默中感怀革命先烈为我们付出的血泪汗水。

细读碑林,缅怀革命先烈

主碑后面,一墙黑色花岗岩的碑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邓小平、苏步青、沈鹏等数十位德高望重的领导人、革命老前辈和名书法家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题词。其中,邓小平的手书位于墙的正中:中华儿女们永远记着,你们的幸福是先烈们用血换来的。透视浮雕,细读碑文,那久远而悲壮的场面依稀浮现在眼前。70多年前,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红军挺进师转战浙南,浴血奋战,汇合当地革命力量,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红军挺进师,这支顽强的部队,驰骋于浙南山区,为创建和保存这个战略支点,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写,我们应时刻铭记革命前辈做出的牺牲,珍惜先辈们用血换来的革命成果。

虽没有刻意安排,但是站在这些曾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名面前,突然发现今日竟然是七七事变纪念日的时候,回溯时光,仍不禁湿润眼眶。74年前,卢沟桥边的一枪,让中国人开始了真正的反抗,从北而来的战火,让瓯越大地的儿女们也告别故土,踏上了北上的道路。也许那个时候,背着枪的少年刚刚成年,比我们这群大学生还要小,却要豁出生命保卫故土,那是一个时代的使命,最后落到这些青年的肩膀上,多么沉重。

三、今昔对比,更感革命艰辛

参观完挺进师纪念园后,我们走入红军挺进师陈列馆。走进大门,脚下立体的地图石雕让人眼前一亮,这一个地图展示了平阳的地貌以及浙南平阳革命的大小根据地,不由让我们感叹陈列馆设计者的用心。馆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些珍贵的历史物品,如刘英使用过的公文包、怀表;粟裕用过的手枪套、挺进师使用过的军号和子弹袋等。这些展品,有直接由平阳博物馆收藏的,也有当地老百姓捐赠的。

而陈列馆最特别之处,莫过于高新技术的运用,大量的投影、声控、触屏等先进技术,使人身临其境,极富趣味性和生动性。无论是触屏的巨大电子书再现浙南革命历史,抑或以3D立体军号展现当年红军路上的点滴。如此种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红军抗日的艰辛、伟大,还不由得想到如今生活与从前的巨大差距。当今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浙大学子,更应以奉献国家为己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奋进。

后记

我们之前并不了解浙南地区深厚的革命历史传统,但在短暂的平阳行后我们深感自豪,骄傲于瓯越大地的人民群众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选择,他们在大厦将倾之际冒着极大风险支持了中国革命,又在和平年代默默努力支持国家建设,同样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作为浙江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革命老区,我看到很多人现在的生活仍然清贫而艰苦,觉得心里很是不安。革命纪念固然很有必要,可以让干部群众接受历史教育,继承红色传统,但华丽的陈列馆和几百米外简陋的民居不免有些不相适应。我们的政党因人民呼唤而创建,我们的国家因历史选择而建立,薪火相传至今日,切莫忘记了人民和历史,光辉过去值得铭记,但辉煌明天仍待兢兢业业的书写,相信我们党一定会交出无愧于人民和历史的答卷。

                  浙江大学丹青学园赴浙江省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