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EP专题】感悟西溪—记浙江大学丹青学园第二期NSEP“西溪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项目组系列活动之参观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06浏览次数:315

201135,我们小组五人兴冲冲地来到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还没来这之前,我们便通过网上了解到西溪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那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此次来这边调研,果然名不虚传。美丽西溪,生态西溪。
我们是从周家村入口进去的,我们所观赏的区域是处于烟水渔庄和深潭口之间。一进去便是满眼的绿色,满眼的水。水是西溪的灵魂,据介绍,园区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不愧是“一曲溪流一曲烟”啊!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西溪的景色特点以天然质朴为美,专家们将其提炼为四个字:“冷、野、淡、雅”。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好好地领略一番。下面就是我们小组对我们所走过的地方的一些总结。
(一)西溪人家
来到西溪,让我们留恋忘返的景色之一的便是西溪人家的农宅篱笆。这些农家大致为两层木结构,临水而建。屋前还有短短,但却充满闲情易趣的竹篱笆,有时篱笆下还有一小方块的菜园,菜叶绿油油的,体现出湿地一种给人水灵灵的感觉。更让我们兴奋的是那顶放在篱笆旁的有点磨损的草帽,似乎前一刻农夫还在这儿打理他的农田,只是这时不知去哪垂钓、摘菜去了!夕阳西下,临水而建的农宅、篱笆、草帽、菜园让我们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想象着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是柳烟、云烟、炊烟,人与烟水共处。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正是描绘了西溪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美景。这不正是“野”的体现吗?天然、野趣。除此之外,西溪的民风,淳厚质朴。据说每年端午节在深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其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还有···绸故事无不体现着水乡民俗!
(二)西溪探梅
   此时正值梅花开放,我们顺着石子路,还未见到梅花,变闻到一阵幽香,是那般的淡雅、清新。有《西湖志》称:早春花时,舟从梅树下,弥漫如雪。虽说在西溪观赏梅花,最富有韵致的地方是:水上观梅、摇舟探梅。但是今日我们徒步而去,身在梅花丛中也不为是赏梅的好方法。放眼望去,有白梅、腊梅还有红梅,令人大饱眼福。近看,一株株梅树曲折苍劲的树干上开放着小小朵雅致的花朵,让人感觉傲骨中不乏一丝温柔。特别是那白梅,不经意间便让人想起咏梅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拾级而上,一路赏梅,身心便陶醉在了梅花林中。这不正是“淡”与“雅”的体现吗?
(三)生态西溪
    我们实地所调研的地区是西溪湿地的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而东部是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为了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实行完全封闭;西部是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保护区被一条犹如绿丝带的绿色景观长廊所环绕,限制游客进入的同时也不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知道,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西溪湿地的面积在逐渐减少,与此同时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完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生活污水严重影响和破坏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为了对西溪湿地生态实行全方位的保护,保护区的封闭是必须的!
当我们去莲滩观鸟时,我们便深刻体会到了西溪的生态性。西溪的综保工程,极大地改善并恢复了生态环境,并设置水禽栖息地,除了在现有的大块湿地等自然场所外,还在农田、养殖场、花园、上设置人工鸟巢等设施,吸引鸟类的栖息。现今西溪已成了鸟类和各种湿地生物的天堂。而莲花滩生态保护区正是西溪主要的观鸟区,植被丰茂,绿水环绕。我们坐在茅屋里,往江面看去,基本上是一整片的芦苇,那意境体现着西溪的“冷”。河渚芦花,是西溪著名的景色之一,这里作为鸟栖息地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所补种的250余亩的芦苇不仅是景致的一种恢复,更是为了水体的净化。在莲花滩,看鹭鸟飞翔于天际,听鸣禽宛转于丛林,真是生意盎然,野趣纷呈。同时,还有一个小例子就是保护工程中用柳树桩代替松树桩,这样在水中不仅不会软掉,树桩生根后还起到固定的作用。除此之外,西溪博物馆的外表面一整片的绿色植物也是生态的体现。生态西溪,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当然,我们在考察中除了欣赏到了美景,也看到了一些地方有很多的垃圾,基本上都是游客留下的,还有很多地方的水质不是很好。但总的来说,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开发还是很成功的,我们认为在如此大规模的开发下,对湿地的保护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触摸了西溪,我们感悟了西溪,心中不禁感叹“西溪且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