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EP专题】生态之地、杭州之肾—记浙江大学丹青学园第二期NSEP“西溪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项目组西溪湿地采访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02浏览次数:319

2011年3月4日,我们小组的三名成员满怀着兴奋、期待之情踏上了去西溪湿地公园采访的征程。西溪湿地,这个被冠以“杭州之肾”美誉的生态之地缓缓地在我们面前露出了它春意涌动的一角:枝桠交错的树木冒出了新芽,暗香浮动的梅花暗自绽放着或粉或白的花朵,还有小鸟悦耳动听的歌声相伴。我们留恋于周围美丽的景色,赞叹公园保护工作的到位。
 我们一路欣赏着风景,不知不觉来到了受访者的办公楼下。他已经站在一楼等待我们的到来,并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他的办公室里。(为了内部资料的保密,被访者不愿透露姓名,以下就以“他”来代表。)
我们的提问是针对于西溪湿地开发与保护方面的问题开展的。他向我们大致介绍了西溪的生态多样性、六个基本规划原则、一二期工程的区别、在环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等情况。
当我们说道西溪湿地从原先的60多平方公里到现在的10.08平方公里,面积缩小的如此之快时,他先是表现出了些许的惋惜,然后认真地指出我们数据的错误,说现在是11.5平方公里,网上的数据是以前的。不禁让我们感叹环保工作者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严谨仔细的工作态度。他的工作主要是定期测量一些数据,比如水质、空气质量等等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可以看出湿地平时的保护监测工作做的还是很到位的。湿地在研究开发与保护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在2006年到2007年就委托许多科研机构对整体的生态环境进行调研。    
为了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的原则,西溪湿地实施了一些具体措施。比如控制旅游人数。为了平衡发展旅游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西溪湿地被分为开放区、保护区和修护区,只有开放区是免费的,在其他地方特别是重点保护区都会有保安在守卫着,力求最少的人为影响环境,这在我们来的途中都是亲眼看到的。  
   西溪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湿地的建筑文化如诗词、匾额、碑刻在不断地流失。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如何挽救文化也是从2003年开始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编辑了诸如《西溪纪胜》、《西溪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文化读物,挖掘了碑刻、浮雕等文物,保护龙舟文化等措施。
     最后我们问了他在这里工作的感受时,他说还不错,但是因为一直经常坐在办公室,出去欣赏景色的机会也不多。还介绍我们从高庄入口去考察一下湿地,直观地感受一下开发和保护的成效。我们谢过了他的帮助,带着对西溪湿地的赞叹踏上了归程。
     这次采访让我们对湿地大致的情形有了了解,也亲身感受到了湿地优美的景色,收获颇多。
 
                         新闻撰稿人:朱慧琳
                                           2011年3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