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4点,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嫦娥一号”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先生应邀做客浙江大学理学大讲堂第四讲,做了题为“嫦娥工程——中国人的探月梦想”的精彩报告,讲述了人类探月的千年历程及嫦娥工程的前世今生,理学大讲堂由浙江大学理学部主办,求是学院丹阳青溪学园协办。
“月球是40亿年来地球唯一的忠实伴侣,陪伴着地球共经荒古的演化。”一开场,欧阳自远就描述了月亮在传统印记中温馨美好的形象,引起了听众对神秘月球的憧憬与向往。“直至天文学家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到月球的真实面貌——千疮百孔、极其丑陋的月貌终于打破了人类神话中月亮的美好。”欧阳自远先生用诗化的语言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娓娓道来。
欧阳自远先生谈到,从对月球的天文观测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第一次探月高潮,美国和苏联分别进行了六次载人登月和三次不登月取样,通过长期的探索及系统研究,人类对月球、地月系统和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获得了质的飞跃。其间,欧阳自远还着重提到了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从科学的角度粉碎了40年来关于“美国登月是惊世骗局”的谣言,并称赞“阿波罗计划”引领了上世纪60-70年代几乎全部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伟大计划。
“然而,从1972年美国完成“阿波罗计划”后,就再也没有开展过任何月球探测,各国也相继将航天活动的注意力转移到空间站和火星探测上去,古老的月球又恢复了平静。”谈到此处,欧阳自远先生的声音不无遗憾。但他又很快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月球的资源、能源与特殊环境的开发利用前景和军事战略地位,秉持着“谁先开发谁利用”的原则,美国、欧洲、日本、印度等众多国家相继提出重返月球的空间计划。面对严峻形势,中国不能袖手旁观,必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经过十年的论证和三年的设计实施,“嫦娥工程”应运而生。
随后,欧阳自远着重谈了“嫦娥一、二号”的进展与成果,讲述了“嫦娥”背后的故事,包括“软着陆”等关键技术突破攻关的过程,并展望了“嫦娥工程”的战略前景,在场听众无不为我国航天工作者奋斗奉献的精神所动容。“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当欧阳自远先生激昂地向我们重读胡锦涛主席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的发言时,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衰,每个人都为中国在航天事业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和骄傲。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欧阳自远先生解释了“嫦娥工程”这一名字的由来,并说明之前关于“中国2020年将实现载人登月”仅为误传。在回答一个同学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疑问时,欧阳自远坦言:“人类作为已知的唯一高等智慧生命,实在太孤单了。”无论从个人意愿还是从概率分析的角度而言,他都愿意相信外星人的存在。然而,从现在所得的全部科学观测数据上来看,没有任何外星人存在和造访地球的证据。
最后,他热切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在毕业后积极投身于我国伟大的航天事业,并勉励同学们在大学打好基础,将来方能根深叶茂,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会后,浙江大学理学部副主任沙健代表理学部向欧阳自远赠送名人字画以示感谢,在场同学也纷纷向难得莅临的“嫦娥之父”索要签名并合照留念。新学期首场理学大讲堂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附:欧阳自远,世界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嫦娥之父”。
(学生记者:彭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