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志】“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朴朴素素生活,清清白白做人”――郑梦熊先生访谈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3-16浏览次数:1367

嘉宾简介郑梦熊,浙江江山人,1933年出生,1948年至1951年就读于浙江省江山中学,时任江山县人民代表,衢州专区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后就读于杭州大学。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前夕,因革命需要参加工作,成绩出色,不久被任命为共青团建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58年奉调《浙江青年报》报社,开始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后历任《浙江日报》总编辑、高级编辑,《人民日报》副社长、机关党委书记,《人民论坛》杂志社副社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并被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其事迹被载入《当代中国名人录》。

采访时间2011312(采访人员:杜怡琳、张丁儿)

(图注:郑老先生侃侃而谈)

312,浙江大学蓝田学园分团委的30余名志愿者在周伟辉老师和满丰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金色年华”——中国杭州金家岭退休生活社区,与社区老人进行结对交流。下午1点左右,笔者在会议中心采访了曾担任《人民日报》副社长的郑梦雄老先生。郑老从进入会议室开始就一直面带笑容,虽然已是78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在与郑梦雄老先生交流的过程中,他清晰的思路,丰富的阅历,深刻的见解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在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54年,始终兢兢业业的老党员老干部的内心世界。

50年坚定意志,诠释爱党忠贞

郑老首先向我们说起了他坎坷而又进取的人生经历:他因为革命需要,18便参加了工作,时任《浙江青年报》记者。接下来,在农村生活了7年。7年中,在艰苦的环境之下,郑老先生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将大学之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向工农民兄弟学习大学里学不到的东西。7年,我感觉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7年,对我之后做记者的帮助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也许也正是这七年的积累,使得郑老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之后便被调职至《浙江日报》报社我在《浙江日报》干了30年,要说到这30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当然要说一下文化大革命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郑老和许多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也经历了被打压、被批斗的日子。说起是怎么熬过这段岁月的,郑老坚定地说:那个时候知道党可能犯了错误,但是坚信自己当年对党正确性的判断,知道一定会熬过来的,事实也是这样啊。文革过后,我又被调回《浙江日报》继续进行新闻工作了。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坚定的信仰,郑老后来又被调职至《人民日报》担任副社长。之后,郑老便一直勤勤恳恳工作到72岁才退休。“我在这个行业可是工作了54年啊。”说到这里,郑老满脸的自豪。

在听完郑老的经历后,我们发现他多次提到了党对他的影响。“是党的培养教育和自己主观的不懈努力才使我能够有机会一步一步走到人民日报社。”郑老如是说。

当被问及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以及因何对党保持如此忠贞态度时,郑老变得激动起来:“我们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一代啊,太理解你们早晨表演时还唱着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歌词的意义了。”回忆起来,郑老说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吸引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要建立一个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给予当时的他们一种希望,一种奋斗的目标;第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之前任何朝代任何政府都没有提出过的,“突然有了一种人民要翻身了的感觉”;第三,当时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共产党员,“这些人让我看到这个政党的希望”。郑老补充道:“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是要一生都坚定不移地相信党的。”

郑老的一生,也一直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党的先锋模范,也以他的亲身经历与体会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你们呀,现在是大学生,但是要记住,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要勤奋好学,因为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啊。”“以后到了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认真。”毛主席说过,这个世界上最怕便是认真二字。拿先生的话来说,作为一个传媒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一字不苟”。老人说,在他担任副总编的时候,报社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半才定稿并开始印刷,而他每天都等到凌晨三点阅读完第一份报纸并确保没有问题之后才离开。“我之后会对报纸进行修改啊,万一他们最后没有把它改过来怎么办?所以我一定要再看一遍,做编辑啊,一个字都马虎不得。”听到这里,我们都感动了,为他的这份认真,也为他一直的坚持。

 “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郑老谈及现如今社会中的党员腐败现象,教导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之中不应该私心太重,而是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以实际行动去践行一个党员的义务。说到这,郑老说起了自己当年在报社的时候,每月卖掉的废纸的钱自己都没有拿过,全部上交。解放初期的时候,郑老也拒绝领取奖金,他认为领导不应该有高于群众的待遇。在这位老党员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员骨子里的清高以及他们对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贞。

建党90年之际,殷切寄语大学生

郑老先生亲眼见证了这半个世纪以来党的不断成长与发展。在恰逢建党90周年之际,郑老对新时期下大学基础教育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当代大学生不能再继续闭门造车,更应该走出校门去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将自我的培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将书本中的理论在实践中找到真正的价值。”郑老先生希望当代大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更多的接触社会来拓宽自己的人生阅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扬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的优秀品质,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郑老先生在“三不”(不要国家分配一个编辑,不要国家的一分钱,不要国家的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自身不断的努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于1987年元旦创建了《钱江晚报》。时至今日,《钱江晚报》畅销江南地区,且影响力在全国不断扩大。郑老还积极勉励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发扬革命精神,不断努力学习,开拓创新,实现自我价值,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

“我们一定要团结群众。”郑老教导我们,在学校里老师同学,在家里和父母长辈,都要本着一种谦逊的态度,我们周围的人都应该去团结。“就算别人犯了什么错误,你也要团结他们,要学会宽容啊。”老人说,共产党当初就是因为能够团结群众,为群众着想,才能一步一步地带领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郑老先生用“认认真真地学习,兢兢业业地工作,朴朴素素地生活,清清白白地做人”的座右铭勉励我们大学生;用自己的经历教育我们要相信党、支持党,要有坚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坚定的实际行动。当代青年不应崇尚奢靡的生活,而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的真正价值。清白的做人,不拿人民的一针一线,郑老奉行着这一原则两袖清风的走过半个世纪。他坚定的信仰、严于律己的品格、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我们当代青年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采访札记

在采访中,郑老谈笑风生、思路清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采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们却从郑老身上深切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忠贞精神。“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朴朴素素生活,清清白白做人。”这是郑老先生一生践行的座右铭,也是他给予我们的希望。

从郑老口中得知,他为这次采访也准备了很多,认真思考了什么才是对我们有帮助有意义的。“你们这一辈人啊,比我们那时的物质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但是总感觉你们的政治觉悟还是不够的,这点一定要加强啊。”的确,平时的生活之中,我们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却很少有人能和我们面对面且以一颗真正的爱党爱国之心来和我们交流这些问题。郑老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在交流过程中所传授的经验与提出的建议,对于我们在未来生活中,端正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都有很大的意义。

和蔼可亲的郑老在与我们交流的过程中,多次提到与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聊天,他感到很亲切,感觉我们就像他的孙子孙女一样。郑老谈及自己的孙子时,脸上也是满溢着幸福。“他走的也是我这条路,一样是搞传媒的,现在在浙江卫视做一个节目的编导呢。看着他们年轻的一代真好,我和你们在有些观念上可能看法不一,但是我还是想多和你们交流。我也经常提醒我的孙子,希望他的路能够少一些挫折,过得顺利一些。”话语间,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普通老人对自己后辈那浓浓的爱。

这次采访使我们受益匪浅,希望浙江大学能够多组织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求是学子参与进来,每个人的心灵都将在这样的交流中得到触动与洗礼。

衷心祝愿郑老先生永远健康幸福!

 

(文:杜怡琳,图:许艺馨

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浙江大学求是学院蓝田学园

20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