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巡礼】
王稼祥纪念园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它东揽长江,西望赭山,园外青山环抱,树木蓊郁,园内徽式建筑精巧细致,布局巧妙,整个园区秀丽天成,集浓郁人文气息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与一体。1924年,王稼祥就读于安徽芜湖圣雅各中学,年仅18岁的他就是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反奴化教育”的爱国运动,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浮雕再现了他领导反帝爱国运动的过程。1925年王稼祥离开了芜湖到上海求学,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王稼祥纪念园收集并陈列了王稼祥革命生涯各个阶段的珍贵遗物,记录了王稼祥同志为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政治工作以及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从这里我们了解到一个真正共产党人成长的历程。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王稼祥纪念园在“资政育人”方面仍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这儿没有气势宏伟的大门,没有美仑美奂的建筑,但园外广场上那泛着暗绿色光芒的铜像足够让人肃然起敬;这儿也没有宽敞的道路,也没有锦旗簇拥的场景,但踏着最朴实无华的阶梯,浏览着泛白的浮雕足够让我们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力量;这就是王稼祥纪念园,没有一丝刻意的雕琢与修饰,它呈现的是最纯粹的景象,就像一名平凡朴实的老者在静静地诉说着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保持一颗热血沸腾的赤心,去一改旧习”
“这是一所教会学校。”讲解员在我们参观圣雅各中学时说道,“王稼祥当年就是在这儿领导青年学生参加反奴化爱国运动的。”
岁月已经在这所校舍上留下了斑斑驳驳的痕迹,慢慢地淡化着曾经在这发生的一切,望着略显破旧的钟楼和修葺过的门窗,我们知道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透过这些饱经沧桑的校舍我们依稀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
二十世纪的芜湖是一个较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里各种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相互激荡,在圣雅各求学的王稼祥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渐成为具有先进思想的新青年。但是圣雅各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这与王稼祥的信仰形成了强烈的冲突。王稼祥绝不安于现状,他不断地阅读进步书籍,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并将其付诸于具体的实践。最终,他像广大的热血青年一样,投身于革命的浪潮之中。他鼓动学生罢考、罢课,召开孙中山先生的追悼会,要求学校改变课程等,形成了猛烈的“收回教育权,反奴化教育”的学潮,王稼样成为组织和领导这场学潮的先锋。
事件结束后,王稼祥在写给芜湖同学的信中说道:“回首以往,颇觉愉快,脱黑牢而如天堂,弃黑暗而受光明,前途绵绵,希望已临……诸君勉之,祥当努力前往,决不中馁,想诸君定能信任也。”从中可以看出王稼祥对这次运动坚决的态度。
自此芜湖成为他革命生涯的起点。
“革命是我终生的寄托”
走进第一展区,“革命是我终生的寄托”这九个红色大字赫然在目。我们能感受到一个革命青年当时发下的坚定誓言,也愈发地体会到它对克服以后的艰险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这是王稼祥在青年时代就立下的抱负,为了实现这一抱负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了革命事业上。
从介绍资料上我们了解到,王稼祥1933年在江西乐安县谷岗村参加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时,不幸遭到敌军的轰炸,身负重伤。解说员则向我们透露了当时的详情,原来王稼祥是为了保护身边的周恩来不受伤害才挺身而出。这次受伤使他在后来的40年内都饱受病痛的折磨,尽管去苏联养病治疗,但都没能得到彻底地康复。这里支撑他的是继续革命的信念,负伤后他又带病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遵义会议上,他投了毛泽东关键的一票,支持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1935年3月在贵州苟坝召开的会议上,决定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作为中共中央负责指挥全军行动的最高领导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不顾身体的安危,凭借当初在苏联留学对苏联的了解以及与苏联领导人建立的友好关系,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第一任中华共和国驻苏联大使,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并且参加周恩来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波兰、匈牙利三国。刘华清说“王稼祥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王稼祥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
“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
走在静静的纪念馆内,王稼祥的生平一幕一幕地在眼前展现。在这位先烈的革命历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他对我党政治工作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掌握了军事上的领导权,但在政治思想上仍以王明为主导。这严重阻碍了共产党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革命斗争。一支拥有武力却没有思想的队伍是走不远的,因为它只是“纸老虎”而已。为了帮助毛泽东巩固党内的领导地位,王稼祥亲自去苏联向共产国际详细阐明了当时中国的情况,并从莫斯科带来了共产国联对毛泽东的支持。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开始朝着毛泽东的正确方向前进。
在革命年代,共产党人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在军事斗争、政治工作、土地改革、统一战线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总结过去胜利的经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时,王稼祥撰写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道路》一文。在文中,王稼祥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毛泽东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共产党人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这次创举为以后我党在思想领域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王稼祥把全身精力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中。他与周恩来一起,开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刘华清曾说,王稼祥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即使这样,王稼祥也从来没有停止对国内思想政策的反思。三年自然灾害后,他在1962年2月和刘宁一、伍修权一起给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写信,信中指出“渡过困难,或者减少困难,至少不去增加目前已形成的困难,来加速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处理中苏、中美等国际关系的意见。后被指责为“三和一少”、“三降一灭”的“修正主义外交路线”,在文革中成为批斗他的原因之一。
我们党的历史揭示了一个真理,如果没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我们的政策就难以跟上不断发展的实践。王稼祥的政治工作,使我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为最具有先进性的政党。王稼祥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发被后来者所意识到,今天我们所进行的理论创新,正是为了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而努力。
“回忆王稼祥”
陈云曾说“回忆王稼祥。”这不仅体现了党的领导人对王稼祥深切的哀思,同样体现了我们后来人对王稼祥深深地思念。
王稼祥纪念园就是我们寄托思念的地方。这儿记录了他为革命事业、新中国建设事业奉献的一点一滴,这儿介绍了王稼祥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重大贡献和丰功伟绩。
在王家祥纪念园的留言簿上写着这样一行行话: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其长度,六十八个春秋,可以书写如此辉煌的人生,令人佩服”;
“昔日的拼搏,今日的幸福,立于今日,感恩往昔。我们将沿着老一辈的光辉足迹,努力学习,做好实践工作”;
“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地来,你用尽了一生的心血,为革命事业创造无数的奇迹”;
“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热爱祖国,记住王稼祥”;
“革命一生,光照千秋”;
……
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在了解王稼祥生平事迹,感受他高贵的品质的基础上,更应该将其精神发扬光大。不论我们是不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们都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有远大的社会理想。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单个个人价值的实现上,更重要的是社会价值的实现,即为整个社会和全人类做出了贡献,这不是大而空泛的信誓,而是需要强有力的实践才可实现的誓词。
王稼祥的精神将鼓舞我们不断向前。
【采访札记】
出生于动荡年代的王稼祥,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要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志向,在余后的的生命历程中他一直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他受过伤,遭到过迫害,仍然牢记自己的使命。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是一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名为党和人民军队做出卓越贡献的领导人。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王稼祥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余年了,这三十余年,中国经历了巨变,正一步步朝着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理想不断前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繁荣富强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智慧换来的,这位为革命事业倾注一生心血的共产党人将永远记在党和人民的功德簿上,并且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