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6日下午15:30,在西1-105教室举行了由党委学工部、求是学院党委、清源学社、图书馆主办,求是学院丹青学园承办的第五期“求是书会”文化讲座。本期书会特邀人文学院历史系陈志坚教授来为同学们解读司马迁别样的传奇人生,重道求是,正本清源。现场气氛火爆,同学们反应热烈。

陈志坚教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系国学大师陈寅恪之“陈门弟子”。陈教授年轻有为,以隋唐史、地方史、制度史为专长,并已著有《唐代州郡制度研究》、《大唐如此江山》、《杭州初史论稿》等著作。本次求是书会,陈教授从《史记》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出发,深入去挖掘司马迁的人生,以期获得历史的真谛。

壮哉,奇乎,且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中纵有千古之文明,横有八荒之沃土。而一如太史公之宏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无疑,《史记》的历史地位是任何史书所无法抗衡的。用陈教授的话来说,《史记》是最佳的国学打底书。陈教授告诫在场的各位同学,在刚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时,最好选择一本典范之作,读熟读烂读透,即先精后博。在评价了《史记》的伟大价值后,陈教授分别从三个方面——史记之源、史记之流、史记的现代性,以学术史、文化史的宽度更加详细地叙述了《史记》,期间夹杂着对司马迁的论述。在“史记之源”上,陈教授提到,《史记》是战国文化的一个总结,更是一个终结。文化的分期和政治的分期并不总是同步的,而司马迁却做到了这一点,他详尽地记载了自黄帝起至汉武帝止两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被称作“史学之父”当之无愧!在“史记之流”方面,陈教授又评价《史记》不仅是一本史书,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因,它深刻塑造了中国文化。《史记》采用“互见法”,并不是对事件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于史实详略的剪裁。它对古汉语的定型以及传记文学也有着非常的意义。
在谈到《史记》的现代性时,陈志坚将《史记》与《汉书》等后世史书作对比,将司马迁的思想与后世的苏东坡等作对比,分析了司马迁及其作品中所体现思想的超前性和现代性,指出《史记》相对于封建王朝历史的中后期的作品,其思想的自由性和包容性显而易见,这也解释了它得以相传千年不衰的原因。
最后,陈教授借用李学勤的话,指出,《史记》在“中国走出疑古时代,重建中国古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讲座的后半部分还安排了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言,与陈教授一起探讨自己在读《史记》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困惑。每个经过同学们深思熟虑的问题,陈教授都尽力给同学们最完美的答复。例如,其中有一位听众提出“怎样看待史学家在记录史实的同时融入自身情感”的问题,陈志坚答道:“史学家在作品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和观点是难免的,但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本身的记载比较可靠,也就是说基本是采用实录的方法。”最后,陈教授更是周到了列出有关《史记》阅读的各种书目,从初读一直到研究型,给了我们最好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之径。 此外,在场的有十位幸运儿还获得了由“求是书会”送出的各种有关《史记》的阅读书籍。
读《史记》,是在与司马迁的灵魂对话;读《史记》,是在追溯历史的足迹,感悟人生的真谛。
党委学工部
求是学院党委
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20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