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金庸是笑傲,荡气回肠属神雕。笔法新颖碧血剑,言语幽默鸳鸯刀。开山之作书剑录,心血颇多雪山狐。射雕英雄今何在,飞狐外传广传流……”金庸的武侠小说影响了数代人,至今仍畅销中华,蜚声海外。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他,也和浙江大学颇有渊源。他曾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在浙大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现担任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吴秀明教授对金庸的研究颇深,也和金庸有过不少接触。12月18里下午,吴秀明在西区教室以他独特的视角带现场听众走入了不一样的武侠世界。
政治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金庸被人忽视的两个身份
“金庸身上同时有三种身份,我们同学在解读金庸小说的时候,往往只记得金庸是武侠小说家,而把政治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这两种身份给忽略掉了。”吴秀明认为正是这三种身份成就了“金氏武侠”。
吴秀明讲到,出生于江南望族的金庸一直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只是没有机会实现。成名之后,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次会见大陆和台湾的领导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深深地影响到了金庸武侠小数的选题、主旨和其中的世界观。他的武侠小说讲述的不仅仅是武斗、侠义,更多地讲到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福祉。同时,金庸也是香港《民报》的主编。作为一名出色的新闻人,他能够敏锐地把握社会的动态和了解读者的需求,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对他的武侠小说创作大有裨益。吴秀明分析说,武侠小说是一种大众文学,作者需要有从众的创作理念和对市场的迎合心理,而这正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金庸所具备的。金庸的小说正符合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港人将文学当成消遣的心理和远离祖国,处于文化孤岛,急于寻根的意识。
“正是金庸拥有的另外两种身份,使他成为了武侠小说读者的‘大众情人’。”
奇思妙想的武侠世界
“充满想象力的武侠模式与金庸的个人追求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极具魅力的‘金学’。”吴秀明认为金庸的武侠作品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却不是简单地照搬历史与生活,其中充满了奇思妙想。这样一种创作方式对曾经和现在的大陆文坛有着巨大的启发。
吴秀明分析了金庸最为经典的四部作品——《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他认为《射雕英雄传》是在对接、模仿梁羽生的作品,《笑傲江湖》最具观赏性,《鹿鼎记》最有创意,其中甚至有了非武侠、反武侠的成分,这也是金庸在武侠小说上的创新之作,也是他的封笔之作。
以人为本的侠义性格
“涵盖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的爱国主义和对传统除暴安良模式的批判性超越是金庸作品内涵的最大特点。”吴秀明在最后对金庸作品的内在思想进行了分析。他觉得金庸武侠作品的逻辑基点就是对人的尊重,是以人为本,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打打杀杀。
吴秀明讲到,金庸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善恶分明,英雄在除暴安良的时候格外“方便”,手起刀落。后来产生了变化,“良”、“暴”不再那么界限分明,而是越来越模糊,英雄往往会犹豫不决难以下手。而在《鹿鼎记》中,韦小宝则是一个好坏难分,同时有着色欲贪念和正义之心的角色。这种武功、武德都不怎样的人能够成为英雄,是金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也是他的作品愈趋人性化的体现。
讲座结束后,还安排了现场提问环节,现场观众对金庸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动机、金庸是否该修改原先的作品等提出了问题,吴秀明一一作了精彩的回答。
附:
吴秀明教授简介:吴秀明,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文章200余篇。
09人文科学试验班 徐登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