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体性事件报道看现代媒体的能力与责任——凤凰卫视副总裁孙谦在浙江大学传媒特稿中心第三期开幕式上的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4-13浏览次数:739

 

“群体性事件报道是在当代中国特殊社会矛盾和体制约束下,媒体所能发挥最大作用的舞台。不过,要登上这个舞台并且坚持下来,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需要对中国国情和体制性约束边界的深刻洞察……”

48晚,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225,凤凰卫视副总裁孙谦侃侃而谈,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偌大的一个会场,早被同学“抢”光了座位,来自丹青学园08级人文大类的同学们、以及全校的众多新闻爱好者,校内媒体代表等都来到了会议现场,一些稍迟的同学不得不站在过道上听讲座。直到孙谦副总裁说完最后一句话,致谢,同学们才陆陆续续离开……

这是浙江大学传媒特稿中心第三期启动仪式上的场景。传媒特稿中心自2007年成立至今,已经运行了两期,培养了两届优秀学员,他们活跃在校内外各条新闻战线上,为学校,为社会默默地奉献着。第三期启动在即,特稿中心特地邀请了凤凰卫视副总裁孙谦到浙大来做讲座,与浙大学子尤其是浙大新闻爱好者展开面对面交流。

当晚,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彭凤仪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邵培仁教授授予孙谦先生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同时,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许翾师介绍浙大传媒特稿中心,特稿第二期学员代表陈小向进行特稿二期总结汇报。

一.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概况

“要谈群体性事件报道,首先需要对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有一基本了解。”孙谦先生开门见山,向同学们介绍起这一新闻界时兴的报道题材。先生说,群体性事件是当代中国的特殊现象,是社会矛盾在当前国情和现行体制下的特殊表达方式。具体说,群体性事件是指一定数量的普通民众与地方政府之间发生的某种对抗与暴力冲突,是当下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官民矛盾的集中表现。透过群体性事件这面镜子,可以窥见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和体制缺陷的纵深结构。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孙先生将群体性事件根据其起因和表现形式分成三类,并分别举例加以阐述。其中,绝大多数是“维权事件”,大约占目前全国群体性事件的80%以上,体现出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大都是由处于弱势地位的工人、农民或市民的合法利益受损而引发,是一种反应性的抗争行动。维权者一般以现行的法律和法规作为行为框架和底线,企求政府公平公正调处,行为相对克制。其次是社会泄愤事件,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的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路见不平或借题发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不满;还有就是与经济形势相关的各类纠纷引起的骚乱事件,起因一般是经济纠纷,利益受损方因不满政府的不作为或乱作为,要求政府承担相应责任,最终演变为对政府机关、无关商店和无关民用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的骚乱行为。

 孙谦先生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制度性的,与各级政府长期充当全能主义政府的角色及缺乏法治精神有关。在法治国家,法律和规则是明确和可预期的,政府充当裁判者的角色,发生纠纷的利益双方只能通过司法途经解决。在中国这样的威权体制国家,政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不但难以做到公正,甚至有可能政府本身就跟民众发生冲突。

二.“预计2009年将是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年。”

“预计2009年将是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年。”孙谦先生一语惊人,台下顿时“浮”起一种不安的气氛。“并不是说马上就会出什么大事,但社会冲突的机率很高,矛盾的爆发点很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孙谦先生于是援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几次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的一些判断,对“2009年群体性事件可能多发”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利益冲突是当下社会矛盾的核心,稳定正在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社会矛盾的生长点在增加,并且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比如就业、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和基层选举等问题,都很容易传导、延伸到社会稳定层面。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农民工返乡,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等等。这几部分人都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力量。原有的社会矛盾,再加上新形势下新问题不断涌现,群体性事件很可能成上升趋势。

    三.积极、善意、建设性:《凤凰周刊》群体性事件报道理念

面对群体性事件增多的势头,负责任的媒体该怎样“权衡”?是图一时之快,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还是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冷静地报道,客观地分析,肩负起一个负责任媒体理应谨记于心的“担当”?

群体性事件报道不同寻常,它属于敏感题材,报道引发的社会反响可能远非媒体所能预期,需要谨慎。为此,孙谦先生详细地阐释了《凤凰周刊》报道群体性事件的理念,同时,还与在座的新闻爱好者一起分享实践经验,希望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同学能够从中吸取宝贵营养。

“我们凤凰人有自己的新闻理念,一是坚守职业道德,二是重视坚守事实本身,三是特别强调积极、善意、建设性,反对消极、恶意、破坏性。”“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是一个漫长过程,它需要的是‘持久战’,而不可能是‘速胜战’。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既要富于理想和勇气,更要具有循着现实可能性之边界前行的智慧。作为媒体,《凤凰周刊》既重视借助重大事件报道推动社会在某一方面有所改进的即时效果,更重视提升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长远企图。”

可以说,《凤凰周刊》拥有的不仅是媒体自身的兴衰荣辱观,更是饱含“悲天悯人”的情怀与“兼济天下苍生”的抱负,它着眼的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时代命运。

6年来,《凤凰周刊》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和评价初步统计约46次,其中,诸如2003年的深圳的哥“罢工”事件报道,2004年四川汉源数万民众保地维权调查,2005年浙江东阳环保纠纷真相解释等,颇具代表性,社会反响强烈,如今,群体性事件报道已构成该刊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荣誉取得的背后是“凤凰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智慧与勇气并存的探索,“天道酬勤”,《凤凰周刊》的群体性事件报道已经成为中国新闻星空一颗异常闪耀的“星星”。

“我们较好地处理了新闻理想与现实语境的关系,既坚持了对敏感题材的报道,又将言论尺度自觉控制在一定的程度范围内,不图一时之快,而是努力摸索一种能够被管理方最低限度容忍的、“踩线”而不“过线”的敏感题材报道方式。”当孙谦先生总结出《凤凰周刊》不断触碰敏感题材却能安然立足大陆并取得时政报道影响力的最大诀窍时,台下再一次爆发出持久不歇的掌声。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200949